#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的报道引发热议。他们为什么选择放弃外国国籍?新华社记者第一时间通过清华大学联系到了杨振宁和姚期智。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人物 热图1

杨振宁表示,我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做这个决定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1983年在一本书里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

他说,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而且,我知道很多美国朋友不会赞同我放弃美国国籍。

杨振宁说,回归对我是什么感受?挚友熊秉明曾经说:“你的父亲虽已过去,你的身体里还循环着他的血液。”我说:“是的,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

他说,今天,我94岁了。很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我曾经说:“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表示:“我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归祖国,在清华大学投入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划时代壮举。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此次感谢中科院特别立法,让我由外籍院士转为本国院士。能做回百分之百的中国人,我觉得万分的欣慰与骄傲!”

杨振宁曾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姚期智于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成为图灵奖创立以来首位获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

延伸阅读:

杨振宁、姚期智为何放弃外国国籍?爱国精神一以贯之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人物 热图2

杨振宁,姚期智。

杨振宁、姚期智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无疑是上周最大的舆论热点。

杨振宁曾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70年代,杨振宁作为第一个回国访问的美籍华人,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接见,此后一直在海外为中国物理学的学科建设、学生培养等方面提供帮助。2003年他回到北京定居,入职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继续在科研领域建言献策,还吸引了一大批高水平教授回国。

姚期智于2000年获得世界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图灵奖,是首位获图灵奖的亚裔学者,也是迄今为止获此殊荣的唯一华裔计算机科学家。他受杨振宁邀请,于2004年辞去美国普林斯顿教职,回国加入清华大学,建设交叉信息学院并创立“姚班”,有口皆碑。

因外籍院士提出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在学部历史上是首次,无先例和程序可循,中科院学部还为此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暂行办法》。

新华社第一时间联系了两位院士。杨振宁表示,自己是1964年3月23日加入美国国籍的,当时曾考虑了很久,是一个很痛苦的决定,“我曾经说我父亲到临终时都没原谅我放弃中国国籍”。“2015年4月1日我放弃了美国国籍,这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美国是一个美丽的国家,是一个给了我做科学研究非常好的机会的国家。我感激美国。”如今94岁的他感到欣慰,多年来为了帮助建造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友谊桥梁曾做过一些努力,“没有这座桥梁,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与安定”。

姚期智则向新华社表示:“多年来,得以培养我们的青年才俊,促进高端科研的开展,是我一生中感到最有意义的工作。”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人物 热图3

杨振宁、李政道共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两位科学家之中,国人相对更熟悉、讨论聚焦的对象无疑是杨振宁。对他放弃美国国籍的选择,可谓议论纷纷,充满猜疑。但是对杨振宁稍有了解就会知道,他的爱国精神早在在他归国之前的几十年中就是一以贯之的。他从青年时代开始,对中国和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中国共产党的拥护,可以说矢志不渝。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学者黄庆桥及时发布两篇文章,为大家提供思考的史料依据。在《杨振宁回国记:父亲曾三赴日内瓦劝其回国》一文中,作者介绍了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杨武之是第一位在美国获得数学博士学位的中国人,1928年于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先后执教于厦门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复旦大学等,是彼时国内著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杨武之任教于复旦大学,举家居于上海。

1957年、1960年、1962年,杨武之曾三赴日内瓦,与已成为国际知名青年物理学家的大儿子杨振宁相聚,并力劝其回国为新中国的科学建设效力。然而由于国内当时的研究环境、生活环境、政治环境等因素,正处于学术发展黄金期的杨振宁留在了美国。

然而就在1970年代初,杨振宁率先回国,为中美关系的破冰、为海外华人消除疑虑,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黄庆桥在《破冰之旅:1971年杨振宁率先回到中国 》一文中回溯了这段历史。1971年4月“乒乓外交”大获成功,中美关系解冻,杨振宁忽然从美国报纸的一个很不显眼的地方,看到美国政府发布的一个通告,美国公民护照上原来印有美国公民不可随便去的共产主义国家,包括越南、古巴、中国和朝鲜,而这个通告把中国取消了。杨振宁立即认识到这个通告的重大政治含义,他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实现回到中国的愿望——此时他的父亲杨武之正犯重病住院。

当时中美政府高层尚未接触,像杨振宁这样有着重要影响的国际著名科学家,不得不由纽约飞到巴黎,从法国辗转拿到了赴中国的签证。1971年7月19日,杨振宁终于登上了飞往上海的飞机,26年来(杨振宁于1945年赴美)首次回国。在这近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陪侍重病的父亲,会见师友,访问学术机构。7月28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杨振宁并设宴款待,整个会见前后近5个小时。

杨振宁回到美国后,曾先后四次公开发表演讲,介绍新中国的建设成就。此外,杨振宁还利用各种机会在欧洲、南美洲、亚洲其他国家演讲,不失时机地介绍新中国的情况,促进各国与中国的沟通。杨振宁的破冰之旅更是在华人圈里引起了轰动和积极的反响。在杨振宁之后,大批华裔学者逐渐消除了顾虑,纷纷申请回国探亲、访问、旅游。这其中,最有名的是以林家翘为团长、包括任之恭、何炳棣在内的20多人华裔著名学者访问团来到中国,受到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接见。

原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助理国务卿James Ulley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博士当年到中国大陆,对中国的现代化有促进作用,而美国目前的政策也是支持及愿意协助中国进行现代化的,杨振宁可说是首开其端。”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人物 热图4

1973年7月17日,毛泽东会见杨振宁,7月18日《人民日报》在头版头条,对此次会见进行了报道。

#杨振宁弃外国国籍# 杨振宁为什么放弃外国国籍? 人物 热图5

1970年代,周恩来会见杨振宁。

澎湃社论则认为,这两位科学家的归国,可以视作中国科研事业与高等教育崛起,以及全球华人精英回流的一个标志。若将2008年“千人计划”的实施作为时间节点,可以很清楚地看到一股海外人才回归的潮流:时至今日,已有超过四万名的高等次人才从海外返回中国,或任教,或创业,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的前沿研究与产业发展。接下来,如何从制度上全面解决这些海外归国精英的入籍问题,让他们无缝融入中国的科研环境,就成了当务之急。

中国青年报发表《院士身份对杨振宁只能是荣誉而非利益》,关注学术界长期以来根据人才头衔、身份进行学术评价,给予有显赫学术头衔者特殊学术权力和待遇的问题。

作者熊丙奇指出,院士在美国学术界就是一个荣誉,没有任何与这一头衔挂钩的特殊利益。这是美国科学研究保持创新活力的重要原因。而反观国内,学术评价却高度“头衔化”。例如一名学者当选院士后,不但能获得对应的经济待遇,还享有高人一等的学术特权,成为很多重大学术课题的负责人、评审人。院士评审存在“跑、要”现象,院士四处兼职,一直不退休,都是院士“头衔化”的表现。

包括杨振宁在内的许多科学家都曾指出国内学术界的一大弊病:处于学术黄金期的学者,由于没有头衔,难以获得学术资助;过了学术黄金期的学者,因为有学术头衔,各种资源纷至沓来。

近年来,我国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大了对海外人才的引进力度。可是,引进人才都存在重头衔、身份的问题,有的学校高薪引进已过学术黄金期的知名学者,除了以此装点门面外,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术研究并无多大实质性贡献。而且,这种做法还会引发青年教师群体的不满——有限经费不用于提高青年教师的待遇、改善其科研环境,却用于谋求人才政绩。

AD: 超级福利等你来下载

阿里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