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带动热词快速涌现与传播

正能量 热词盘点 2015-08-19 2162 0 网络热词

你知道“长假”最早的意思是辞职吗?“选秀”原本指教练挑选球员?“车马费”一词其实早在1949年就已出现……近日,由上海辞书出版社推出的《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在沪发布,研讨会上专家认为,语言作为社会性产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社会现象的任何风吹草动,都会直接影响热词的诞生、流传乃至变异。

  收录1912年至2011年新词新语的三卷本大辞典中,聚焦近30年的下卷,比起上、中卷明显厚了不少。“这当然与新世纪以来科技、经济、文化飞速发展有关,但另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自21世纪开始的十几年,伴随着互联网兴盛崛起,新词明显呈现爆发性增长,并借助社交新媒体平台被更多人知晓应用。”辞典主编、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宋子然说。

  在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周葆华看来,互联网传播的高交互性、社交性特征,为人气热词的孕育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发酵效应;反过来,从曾经的“边缘话语”到愈发主流的时髦语言,深度卷入大众生活的热词,折射出网络文化景观也正被时代所吸纳包容。

  从热词中一窥时代的“情绪”与“表情”

  “斑竹”即版主的昵称,指BBS某一具体版别的管理维护者;“MM”专指美眉或妹妹,互联网在国内刚流行时,多用于跟美女打招呼。这些2000年左右出现的热词,在这部大辞典中,均标明了较早出现这些词的书、刊、报及具体年月日,上海辞书出版社语词编辑室主任孙毕说,如此一来,新词新语的“生日表”将历历在目,为辛亥革命后的百年中国发展,留下了生动注脚,也有助于汉语语源研究。

  令人关注的是,将时间轴往后拉5年、10年,网络热词所占比例逐渐增大,“网络暴民”“囧”“拼爹”“打酱油”等热词出现的背后,往往都附着轰动一时的新闻事件。比如“网络暴民”源自2006年4月的“铜须事件”,一热门网游玩家自爆妻子与玩家“铜须”网恋,并公布两人聊天记录,网民在点击和回复帖子中,关注着事件进程,甚至人肉搜索出“铜须”资料,并擅自发布其照片和视频,这一行为被批评为“网络暴力”。可以说,最近十来年的网络热词,乘着“上头条”的东风,在网友滚雪球式传播中,不断被赋予新内含,成为时代的别样记录。

  周葆华认为,如果说2000年左右的网络热词,多是基于网络技术、平台发展的缩写语或衍生词,那么近十年来的网络热词,则与热点事件、热门话题交织呼应,并在频繁社交互动中,构筑出公共舆论空间。互联网的高黏度社交化、高强度交互性,为热词的口口相传、认同强化,打造了独到的“温床”。

  有学者评价,大辞典中一个个流动的热词勾连起来,反映了这百年中国社会变迁、各行业动态,可一窥时代的“情绪”与“表情”。

  互联网文化正影响着大众文化的走向

  在持续刷屏中,高频闪现的网络热词,带给人们表达的便利与群体情感的认同,也为其背后更庞大的互联网文化刷出了举足轻重的“存在感”。当一个词从线上风靡到线下,从口头涌入书面,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社会的差距正在消弭。

  就拿大辞典收录的词条“囧”为例,相关网页就超亿条,一方面,网民赋予了它与另一象形义“苦瓜脸”有关的“窘迫、尴尬、无奈”等含义,另一方面,这个词也嫁接了多次断货的李宁“囧”字运动鞋、优酷网“一日一囧”栏目等新闻事件,一下子火成了现象级热词,在大众无比熟练、富于创造性的使用中,词语演变成锐不可当的意见载体和利器,新老媒体都成为这股力量的助推者。

  “网络刚开始流行时,还是Web1.0形态,BBS、网络聊天室上,不少词被看作是网友之间心照不宣的小众话语。如今网友比例大幅增长,手机等移动终端几乎成了城市里绝大多数人的贴身感官。热词出现在人们的交谈中,被报刊、影视作品等多渠道采用,互联网所代表的文化正大幅度影响着大众文化走向。”周葆华说,包括《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出炉本身,也反映了网络词语汇聚而成的传播影响力不容忽视。但我们也需警惕热词大爆炸时代,可能带来的单一逻辑和片面偏见。因此,这也就不难理解,共计370余万字的这部大辞典同步推出“智能辞书”网络版,在线搭建一个汉语新词新语的征集、发布、查询平台,网友是读者、作者,也是筛选者。

AD: 超级福利等你来下载

阿里云